第二十三章 官場瑣事 (1)
關燈
小
中
大
放下狄青,讓我們跳出仁宗朝超長超煩亂的官場瑣事,跳到開封城的高空裏,向下俯覽,去尋找當年國家大事的主線,來發現宋朝的國運秘密。
它是怎樣興旺的,又是怎樣衰敗的。針對於這時,矛盾和變數就都集中在了至和、嘉祐年間(公元1054-1063年)。這段光陰,是北宋史上罕見的國泰民安、歲月平和的年代,它讓後世人不斷地追憶懷念,恨不能穿越時空,永遠停留在那時。
中國人印象裏名人輩出,繁華似錦,悠游享樂的歲月,指的就是這時。精確計算,狄青升為樞密使,就是在這前一年。之後好事繼續上演,兩個月後,最牛最強硬的言官唐介也回京了,他仍舊擔任禦史。一切的跡象都表明,仁宗皇帝想再次振作,讓國家在災難不斷,反叛不斷的局面裏興旺起來。
這多好,可惜天不從人願,趙禎的悲哀突然降臨,他最心愛的人死了。皇祐六年(公元1054年)正月初八,張貴妃暴病身亡,年僅31歲。從這時起,仁宗皇帝的神智和身體都大受打擊,他承受不了心愛之人的離去,逐漸變得精神恍惚,沈默不語。
歷史到了這一步,史書上的記載就變得非常妙微,作為現代人和作為宋朝人,就有了本質上的區別。說宋朝的官場,張貴妃之死,讓他們非常高興。我沒有誇張,說的不是特指包拯在內的言官系統,指的就是宋朝的全體官場。
張貴妃之死,讓所謂的張氏集團驟然崩潰,沒有了枕頭風,看看張堯佐、文彥博之流還怎麽升官發財,屍位素餐。這真是大快人心,從此世界又變得公正了!至於皇帝本人的感覺如何嘛,就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了,在所有用儒家學說培養起來的官員的認知系統裏,人活著,有“禮”這種法規來規範著,人死了,同樣也有各種相應的標準去埋。
悲傷?那好辦,您可以用輟朝了,成服了,追贈了之類的辦法來表現。一切都有制度,保準您生榮死哀,風光體面。
於是他們就憤怒了,真是搞不懂,皇帝怎麽能這樣出格呢?!趙禎給自己的心愛的女人的出殯禮儀定在了最高規格上。
居然是以皇後之禮殯葬!
嚴格說來,他這樣做是有前科的。當年被他廢掉的郭皇後暴死,他也以皇後之禮發送,完全不顧剛娶進門的曹皇後是什麽感想。可那時情有可原,畢竟郭氏曾經母儀天下,除去“耳光門”事件外,沒有任何出錯的地方。這時的張氏完全不能等同,一介貴妃而已,並且時常幹政,受賄的醜聞都牽扯到了當時的宰相加禦史中丞等等等等一大堆高官。
還有她不當宰執死不甘心的伯父。這樣的女人,不打進冷宮都是便宜了,憑什麽再追封成皇後?
趙禎不管這些,不管誰反對,他一意孤行。在張氏死後的第四天,追賜其為“溫成”皇後,在皇儀殿為其舉喪,輟朝七日,天下禁樂一月,他本人親自成服,到了發喪的正月二十日,率領文武百官,護送靈位出宮,進奉先寺。
這一切的規格,是無可挑剔的皇後喪儀,說句實話,就連當年他的養母劉娥皇太後都沒能享受著。本來註定了只能給一個女人預備著,就是現東宮之主,曹皇後。可是她又消失了,歷史裏沒有她這時的記載。這位賢德倒成了習慣的女士繼續沈默。可她應有的權力自然有別人為她維護。
維護行動分為喪前和喪中。
喪前時,為了皇後的頭銜,整個禦史臺在現任中丞孫抃的率領下全體出戰,和皇上鬧得你死我活。半點都沒有誇張,因為事後皇帝沒妥協,他們真的全體辭職,撂挑子不幹了。
喪中時對抗進入高潮,就在舉哀的最重要時段,為死者正名,讀哀冊時,出了大婁子。原先指定的樞密副使孫沔突然放下了哀冊,說:“當年章穆皇後葬禮,是由兩制官(翰林學士、知制誥)讀哀冊。現在溫成皇後是追封的,反要兩府大臣行事。這與禮不合,臣拒絕讀冊。”
事發突然,皇上和大臣們都楞住了。這個孫沔是狄青南方平叛時的副手,很聽話的一個人,尤其是剛剛提拔上來,正應該百依百順報答皇恩的,怎麽會突然間翻臉?
趙禎驚怒交集,但是為了葬禮順利進行,為了讓心愛的女人得到最後的安慰,他忍住了,反而派人好言相勸,孫愛卿,你就讀了吧。
孫沔大義凜然,說了一句話。“以臣孫沔讀冊則可,以樞密副使讀冊不可!”說完把哀冊往桌子上一放,沒向任何人請示,自己就退了下去。
徹底冷場了。趙禎望著眼前黑麻麻站滿庭院的大臣,只覺得一陣陣的頭暈。他今年45歲了,自13歲登基以來,已經稱帝32年。近半甲子的光陰裏,可以說對臣子們超級仁慈。他曾經在後花苑裏游玩,嬪妃雲集,侍者成群,他邊走邊頻頻回顧,像是尋找什麽,卻始終沒說出口。直到回到宮裏,才急匆匆地說取水來,這一路快渴死了。
嬪妃們很不解,官家為何不在外面要水,弄得渴成這樣?
他苦笑了一下,說回頭了好幾次,都沒看見隨侍奉水的人。如果當時要水,管事的人豈不要受現難?所以忍一下吧,直到回到宮裏。
更有一次,他半夜忽然想吃燒羊肉,想了又想,還是硬壓了下去。旁邊人問為什麽,他說,一旦他想吃,就會變成慣例,每天晚上禦廚房裏都會殺羊準備。天天殺生害命,於心何忍?
這樣的事很多,對眼前這些大臣們,他更加是輕拿輕放,平時的俸祿厚上加厚就不用說了,就算是犯了大錯,也沒有一棒子打死,永世不得翻身的例子。這樣的好,為什麽就換不回來些許的同情和理解呢?
近在咫尺的這個女人,不管她之前做過怎樣沒有分寸的事,她都陪著自己度過了之前戰爭動蕩,反叛不斷,黨爭煩人的日子。大臣們,你們道貌岸然、聖人嘴臉,難道身上就真的一點汙點都沒有嗎?拋開平日裏工作之餘到各處勾欄裏公然鬼混,其他的醜行更是數不勝數。
就以孫沔你為論,就不是個好東西。
孫沔貪財好色。按說只要是男人,就沒有不好這兩樣的,可像他這樣出格的也實在不多。總體來說,他做到了到處好色,隨地發財,走一路貪一路,從沒有落空的時候。
先說財,他在並州當官時,衙門裏的吏卒們時常出公差,四面八方,跑得超勤快。卻不是為了公務,是拿著朝廷的旅差費,給孫沔販運紗、絹、絲綢、紙還有藥品。這很讓人討厭,不過是當時的風氣,幾乎每個官員都搞這樣的把戲。
同時過百萬的禁軍、廂軍,各衙門的小吏衙役們也就都有了營生,不至於太閑了。
上面的是通例,下面就刺激了。孫沔貪財時是兇狠型的,只要擋了他的財路,不管是誰,都小心著家破人亡。他在杭州當官時有兩件事,很有代表性。
首先是繼續做買賣,孫沔親自出馬,和一個姓鄭的蕭山人談紗的價錢。鄭某一時不識官商真面目,出的價很高,而且不還價。孫沔只好懷恨出門,越想越氣,決定來個狠的。他派人去查鄭某的案底,辛勤查賬之後,果然查到這人偷漏了稅。
把柄在手,價錢好說。可惜鄭某把事兒看得太輕了,孫沔要他的紗,更要他的命,一點偷稅的勾當,就把他發配到了別州,家產全部充公!
這還是勉強說過去的事,畢竟鄭某自己手腳不幹凈,給孫沔留下了整人的理由。下一件事,就純粹是惡人本性,卑劣的畜生行為了。
杭州自古繁華,地傑人靈之外,還相當的有錢,民間總有些稀奇古怪的寶貝偶爾曝光。杭州市民許明就藏有100顆成色極好,渾圓碩大的珍珠,以及一幅郭虔暉所畫的《鷹圖》。地道的奇珍加古董,讓懂行的孫沔大流口水。為了得到這兩樣東西,孫沔大動了一番腦筋,想出了一個層次分明,超級混蛋的計策。
東西有兩樣,要各個擊破。謹防許明一時沖動,把寶貝毀了,來個玉石俱焚。他由自己的小舅子出面,先去買珍珠。100顆罕見的大珍珠,他出價32000錢,也就是320貫!幾乎連一顆珍珠都夠戧買下來。但是竟然成交了。
這就是手段的高明。孫沔摸準了許明的心理,許明愛珍珠,更愛《鷹圖》,總想著花些代價把瘟神打發走,所以對珍珠就不會認真。
珍珠之後,《鷹圖》就更成了許明的命根子,孫沔知道得玩狠的了。現在請朋友們掩卷默想,要用什麽樣的手段,才能讓許明乖乖地交出寶貝,不得不屈服呢?
千年之後,都覺得匪夷所思。孫沔居然查到了許明小時候有個乳名,叫“大王兒”。這就是罪,一介平民,僭越稱王,你想造反吧!
許明被刺配充軍,《鷹圖》順利落到孫沔手中。許明直到孫沔調離杭州之後,才在營牢裏自斷一臂到提點刑獄使司喊冤,得到釋放。
以上是孫沔的貪財事例,下面看他的好色。
孫沔之好色,達到了兼收並儲,來者不拒的程度。具體的表現就是無論是良家婦女,還是軍營官妓,只要他看上了,就在劫難逃,終究到手。
他在處州當官時,某次外出游玩,偶遇一位名叫白牡丹的女子,突然心動,不可抑制,於是誘(史書原字)回官舍,如此這般。這是第一件,第二件發生在並州,他在上任的路上,居然公開接收妓女一路同行。
以上考慮到被害方的身份,妓女,還有白牡丹這個名字就不是正當職業者,孫沔的行為只能歸納到行為不端上,小小的風流罪過。那麽請看下一例。它也發生在風景如畫的杭州。
杭州自古多美女,西湖邊上總關情。孫沔曾經日夜都在那裏流連。結果他就看到了一位姓趙的超級美女。可惜名花有主了,她許配給了一個叫莘旦的人。孫沔開動腦筋,要怎樣才能不合理但絕對合法的把趙美女據為己有呢?
辦法永遠都會有的,只要你有權力和欲望。孫沔先從莘旦的家人下手,他借口莘旦的母親與和尚私通,把她抓到官府。又指派官妓把趙美女的媽媽看住,另換一套面目,充當救命恩人,把趙MM帶走,從此日夜廝守……這就是在張貴妃葬禮上大義凜然,主執正義的樞密副使孫沔孫大人的真實本色。
這樣的人居然能位極人臣,還動輒以仁義道德自稱,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。其實也不止是他,全宋朝官場的大臣們,幾乎全體手腳都不幹凈。就以這次葬禮風波為局限,把出風頭的幾位都詳述一遍,就可以看到盛世間的士大夫一族是怎樣的嘴臉了。
下一位出場的人是宰相陳執中。前面說過,龐籍下野之後,梁適升相,但他沒有資格做獨相,很快皇上的老師、恩人陳執中回朝,分了他一杯羹。這時孫沔突然當眾秀道德,撂了挑子,危難中陳執中頂了上來,堅決支持皇帝。
樞密副使不讀哀冊,那麽宰相來讀。陳執中讓張貴妃的葬禮驟然升格,比之前的待遇更高了。葬禮圓滿結束,皇帝對恩師充滿了感激之情,大臣們恨不得罵死這個老牌的墻頭草。
這是士大夫之間的仇視,作為現代人,可以忽略,因為陳執中畢竟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,按照宋朝的為官之道做人。我們所要看的,是他作為一個“人”,做出了什麽樣的勾當。
半年之後,他家裏出了件事。官方資料記載,是死了一個婢女,名叫迎兒。遍體鱗傷,體無完膚,開封府調查,是被活生生打死的。案發過程,有兩個說法。一,是陳執中親自動手,把婢女打死;二,是他一向酷虐的愛妾張氏毆打至死。
官方結論,不管是哪一種,陳執中都有不可推卸的現任。
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記載,出自司馬光的私人筆記《涑水記聞》,死的不是一個婢女,而是三個。迎兒當年只有13歲,只是個女童而已,不知犯了什麽過錯,在張氏的鼓動下,陳執中親自動手,毒打多次,寒冬天氣裏,赤裸捆綁,關在黑屋子裏,直至凍餓而死。另兩個女婢一個叫海棠,另一個不知名,海棠被打死,無名的那個被剪成禿發,自己上了吊。
這是堂堂宰相府,知禮讀書家的做的事嗎?!陳執中對外恭謙禮讓,對誰都客客氣氣,想不到背地裏居然這樣殘忍刻毒!
事情曝光了,陳執中被禦史臺彈劾,停職回家待罪。從當時和現在人的普遍意識裏,他這就算完蛋了。想想看在宋朝的仁宗年間,居然出了這樣的事,除了法辦之外,還有別的答案嗎?結果是有。那是個封建年代,人和人就是不平等的,現代的人權意識,在那裏沒有市場。
哪怕是仁宗皇帝再仁慈,也沒法把一屆宰相和幾個丫鬟使女的性命等同起來。他猶豫,這只是私事,最多不過是醜聞,難道就此罷免老恩師,甚至法辦他嗎?
他的這種猶豫,直接導致了司法部門對陳執中案件的審理力度。盡管禦史臺全體出動,不斷彈劾,陳執中的宰相頭銜巋然不動。直到仁宗朝第一位吵架王、彈劾王歐陽修回京。
慶歷年間被貶到外地的大才子歐陽修終於回來了,他的職務被安排到一個非常對口,非常稱職的地方,是兩制官裏的翰林學士。清閑又富貴,可他待不住。第一時間地沖進了漩渦,不遺餘力地打壓陳執中,不把這個貌似忠厚,極端無恥的斯文敗類打倒鬥臭,他誓不罷休!
至於為什麽這麽沖動,他自己知道,全宋朝也都知道。那涉及到另一個巨型醜聞,間接地就由陳執中制造。
慶歷新政時歐陽修比範仲淹等主角還要出彩,他旋風腿沖天炮打遍宋朝每一個角落,讓幾乎全體官員都灰頭土臉貼上小人的標簽。這樣做是有報應的,牛人出牛事,仁宗朝、甚至北宋第一醜聞就落在他的身上。
事情是這樣的,歐陽修的二妹夫早死,妹妹帶著女兒張氏到他家生活。歐陽修把外甥女養大成人,嫁給了自己的遠房侄子。可是他的教育力度明顯不夠,這位張氏女孩兒有個壞習慣,她喜歡外遇,和丈夫衙門裏的辦事人員有了暧昧關系。事發之後,由當時的開封府尹楊日嚴辦理。
楊日嚴在歷史裏籍籍無名,在歐陽修的心裏也就沒了印象。他狠扁過的人實在太多了,數都數不過來。這位楊先生曾經在益州任上貪汙瀆職,被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彈劾丟官。有怨報怨,有仇報仇,本來是小一輩的齷齪事,竟然聯系到了老一輩的歐陽修身上。
審理報告上說,張氏供認,當年在歐陽修的府上,她和舅舅通奸,而且有銀錢往來。此報告一公布,天下立即大嘩。天哪,這是亂倫,最讓人不齒,最惡心的一種醜事,居然發生在了當代才子之冠的歐陽修身上!
會是真的嗎?普天下的人都在問,官場上卻一致認定。真的。理由有二,第一,歐陽修有前科,這人風流好色,早年時就和官妓鬼混,留下了好多精妙絕倫的詩詞,他推都推不脫;第二,他變賣了張家的宅院,錢都歸為己有。這有契約為證,根本無處抵賴。
在當時,輿論說什麽的都有。有認為歐陽修被陷害,這是打擊報覆。不能說有銀錢往來就是通奸吧?親戚家互相借貸,這再正常不過了。都是楊日嚴這小人在從中搞事。另一種占絕大多數的說法是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,種種跡象表明,歐陽修就是個亂倫犯!
結果他就被貶出京師,外地反省了。要指出的事,那時的宰相就是陳執中,倒修事件中,他最差也是個默許者,所以歐陽修把他恨得死死的。這時醜聞輪流轉,今年到陳家,還不快意報覆?
歐陽修出手,是北宋仁宗年間最可怕的彈劾武器,堪稱戰無不勝,彈無不倒。從戰績來說,別說是軟柿子陳執中,就連名垂千古,鐵臉無情的包拯,都不在話下。
陳執中倒了,他熬過了整個禦史臺的狂轟亂炸,連禦史中丞孫抃為了他辭職不幹,要同歸於盡都安然無事,可是歐陽修一到,立即被趕出京城,到亳州去反省思過。
事情到這裏可以暫時告一段落。總結一下,在一般的史書中,這段時光裏宋朝發生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瑣事,沒什麽需要重視的,也沒法歸納出什麽。緊接著它就進入到了至和、嘉祐年間(1054-1063年),那時就更太平,更祥和,更瑣碎了。根本沒法整體說事。
但是仔細研究,我發現不盡然。上面所說的這幾件事,正是宋朝,至少是仁宗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。仁宗朝在此之前,盡管外患內亂不斷,可是在趙禎的領導下,一切都平穩有序。在張貴妃死後,趙禎的心靈和身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,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施政綱領,還有領導力度。
宋朝開始變樣了。
說張貴妃之死,本是一件小事,除了生死兩皇後的名分很重疊,對曹皇後一再地輕視不敬之外,還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嗎?有的,自古以來,領導人的配偶對領導人的影響非常巨大,連帶著對國家的運作也有波及。遠的例子,比如唐高宗李治,如果他的身體一直健康,怎麽輪到武則天批奏章,管國事?近的說劉娥,趙恒晚年神智昏亂,沒法辦公,她才走上了前臺。再近些說慈禧,她的丈夫也是病死得早,兒子還太小,才輪到她當政。
綜上所述,已經很明確了。如果這幾位女強人的丈夫一直健康正常,她們根本沒有走出後宮,打家劫舍的機會。證據就是她們丈夫得病之前,她們沒一個敢挑事的。
具體到趙禎的身上,就是張貴妃死了,他必須得找新的女人。這不僅是生活的需要,更是工作的需要。他得給宋朝的百年基業生出個繼承人來。於是女人多多選,出現了10位得寵的嬪妃,號稱“十閣”。10個啊,這樣的工作力度,讓趙禎很快出現了健康問題。
先是無精打采,漸漸地病情加重,突然間昏迷不醒,長達3天。之後健康每況愈下,再也沒有振作起來。這樣導致了兩個後果。
1,傳說中的盛世出現了。國家隨遇而安,官員隨國而安,和他的身體一樣,平穩高於一切。不管出於怎樣的原因,做到了與民休息;
2,傳說中的名臣出現了。皇帝病倒,國家還得有人管理,一大批的名臣冒了出來,他們既要照顧好皇帝,又管理好國家,這讓所有朝代的臣子們欽佩,造就他們不滅的英名傳奇。
具體的發展過程,就從陳執中下課開始。他和梁適都走人,中書省大換血,上任的是文彥博和富弼。其中的富弼和稍後上任的權禦史中丞包拯、任經筳侍講的大儒胡瑗,以及翰林學士歐陽修,並稱為“四真”。即富弼是真宰相、歐陽修是真學士、包拯是真禦史、胡瑗是真先生。
至於文彥博,誰讓他的仕途那麽悠長,中間起伏不定,到評定四真的時候,他又潛水了,頭銜被暫時剝奪。
四真當朝,是宋史裏少見的盛世傳說,被後世一再傳頌,那麽就從他們說起吧,看看這段時光都發生過什麽事,誰做了什麽。四人之中,胡瑗首先剔除在外。這位真先生是儒學宗師,除了學問高深之外,最讓人敬佩的就是道德隆重。人家從來不趁著和皇上挨得近,就什麽都講,什麽都摻和。
於是經書之外,沒有天地。胡瑗獨善其身。
包拯暫時也沒有戲份出場,他之前彈劾張堯佐用力過猛,還在修養覆原中。餘下的就只有富弼、文彥博、歐陽修了。這三個人一貫活在風口浪尖上,可惜富弼也要除去,他真的成了仁宗朝的“真宰相”了。他創造了一個紀錄。
高潔無瑕,片塵不染。終其一生,再沒有任何人彈劾他。
這真是破天荒頭一個,連範仲淹都做不到。其原因是什麽呢,此人變了。被夏竦的謠言擊中,貶出開封之後,富弼的心靈起了極大的變異,讓當年那個為國為民熱血沸騰,與契丹交涉不惜性命,談改革不顧身家的真漢子變成了宋朝最經典的執政官,成為“真宰相”。
這個心靈轉變,除了悲哀,或者成熟了、腐爛了之類的評語之外,其轉變的原因、過程,都足以成了宋朝不斷沒落,走向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那個冬天的縮影。帝國之亡,實亡於人心之沒落。
說得遠了些,五人中只剩下了歐陽修和文彥博。這兩個人都是新回京師,能力和風格讓他們立即就成為風雲人物,其開端就是困擾了宋朝快八年的黃河水災。
八年前黃河改道,按中國5000年裏只有8次的概率,可以說是近千年一遇的大災了。面對滔天的洪水,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,還有巨大的損失數字,宋朝的舉措是相當認真的。
前面說過,兩位前宰相賈昌朝、丁度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。如賈氏的恢覆故道,商胡潰堤,就在商胡覆原;丁氏的從長計議,先疏通河水,看準流向之後再動手的緩期救災。怎樣決策,慎之又慎,認真的程度達到了連續思考了4年。
4年後,公元1051年七月,黃河在大名府館陶縣郭固口又決堤了。
這次決堤就像是得了癌癥之後又發了次小感冒。盡管癌癥很要命,可是感冒來得更現實,讓人沒法不先治它。5個月之後,郭固口合攏,但是僅僅限於合攏。水道內淤泥堆積,越來越厚,水面被擡高,隨時都有漫過堤壩,再次崩潰的危險。
說到這裏,就讓人奇怪了。宋朝是中國歷代最有錢的王朝,就以賈昌朝恢覆故道的辦法,號稱最廢錢費力,也不過就是1000萬貫錢,10萬民夫而已。參考一下歷次戰爭的花費,就該知道,這不過是宋朝的九牛一毛。那麽拖來拖去的,到底因為什麽?
謎底還得再等一會兒揭開。進入至和年間了,文彥博和富弼當上了宰相,這兩個人不管真實面目與傳說中有多大的差距,為國為民的好心腸還是有的。他們廣泛征集意見,整理出了一個新辦法。據專家判斷,一旦實施,就能以最小的工作量達到最完美的治水效果。
――六塔河方案出籠。
六塔河,在河北省清豐縣的六塔鎮,與黃河相通,卻不入海。具體的辦法是,把六塔河的河面河道加寬挖深,來容納黃河泛濫的洪水,這樣上游的商胡地段就會得到緩解。水流減緩之後,商胡的崩潰點就可以相當容易地塞住,同時約束河水按故道流淌,進入大海。
提出這個方案的是宋朝的河渠司主管李仲昌。從身份上講,這是位專職專管的治水專業人員,說的話應該靠譜。從純技術上分析,也很有道理。以六塔河分水,可以讓商胡口的決堤處減緩災情,容易堵塞。尤其是一旦成功之後,六塔河的後期作用更是巨大。
它可以成為黃河的永久性分水道,不管在什麽時候,都能保證黃河的崩潰系數維持在之前歷代最低的程度。多好的辦法,立即就把文彥博和富弼給迷住了。他們聯名上報給皇帝,請批準,立即實施吧。
且慢,歐陽修有話說。
新任的翰林學士看上去義憤填膺,心裏有好多的話,都快把他憋爆炸了。他一口氣寫了幾千個字的奏章,把前面提出的3種治河方案都批得體無完膚。
第一,關於賈昌朝的恢覆故道,歐陽修指出,也不想想為什麽近幾十年來河患不斷?就在於故道泥沙淤積,已經積重難返,根本就不可能再恢覆了。一定要逆天行事,難道與天鬥,真的其樂無窮?
第二,關於丁度的從長計議,就是宋朝版的官員不作為罪行。從長計議,8年了夠長不?你有什麽計議結果請盡快出現,難道國計民生的重要,都維系在您不定時短路的腦子?
第三,六塔河計劃。這是最讓歐陽修不堪忍受的,他實在是懷疑這個世界是怎麽了,難道一個個國家大臣都成了白癡加廢物?六塔河,只是一條40步寬的州縣級河流,它能有多大的容水量,想讓它給中國北方第一大河減水……你們的腦子進水了吧?!或許每個腦子註水100噸,黃河就安靜了!
綜上所述,每一條方案都不成立。歐陽修在憤怒之餘,也提出了自己的辦法。他建議派真正懂行的水利大臣到黃河的下游去,別再只把目光盯在商胡、郭固口等上游危險地段。把黃河的入海道路修好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。
水往東流,渠成自暢。這才是根本正路!
又一個方案產生,歐陽修把整個朝廷嚇了一大跳之後,又把希望給了他們。平心而論,他說得都在理,尤其是關於六塔河的分析。無論如何,40步寬的河面就決定了方案的先天不足。
那是給中原第一大河減水!
從理論上講,只要六塔河的容積不夠,黃河水勢必倒灌回故道,上游的壓力會急劇增加。歐陽修斷言,那時上游必潰。
奏章交了上去,他和全天下人開始了等待。強調一下,這就是歐陽修的力量,他的文章在年輕時代就風行全國,20多年以後,已經是宋朝當時公認的文學泰鬥。天下第一大家,隨便寫點什麽都是萬眾矚目,這種影響力誰敢忽視?
但真就被忽視了。歐陽修怎麽也搞不懂,無論是治河的見解,還是文字的功力,還有他和富弼的交情,都註定了他將扭轉治河事件的乾坤,可偏偏就被扔進了廢紙縷裏,沒人去看。
李仲昌的六塔河計劃被提上日程,變成了治河主旋律。
歐陽修再一次失敗了,他像慣例一樣的被主流官場所拋棄。這種遭遇從一些角度上看,是很好玩、很可笑的,他怎麽總是出醜啊,幹生氣沒辦法。可換一種角度來看,就會別有一番感觸。這件事起碼潛藏著兩個真相。
第一,歷盡官場風霜,唯一沒有變的人只有歐陽修。以還活著的慶歷新政的“君子黨”為限,富弼變了,韓琦變了,那些曾經激揚奮發的青年館閣人員更是找不到蹤影。只有歐陽修以前什麽樣,現在還什麽樣。這讓他繼續在官場上出醜,總是當異類。
可“道之所在,雖千萬人吾往矣。”他堅守著從青少年時起就抱定的信念,雖然迂腐,哪怕不合時宜,他在物欲橫流的官場上永遠都保持著一個書生的本色,從來都只做他自己。這難道不是極端難能可貴的嗎?
第二,他這次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。治河,至少在古代,從來都不是一件民生工程,而是一種政府工程。歐陽修與慶歷故人們漸行漸遠,不與同流,屬於無黨派人士了,那麽自然就不會再有人重視他的意見。
三種意見,哪種都有幕後的支持者。賈昌朝的背後是陳執中,李仲昌的背後是文彥博和富弼。丁度的稍好些,因為他實際上根本就沒提出具體辦法。
這樣一件大工程,在誰的治下成功,都會變成他巨大的政治資本。就比如賈昌朝的恢覆故道法,他和陳執中都處在下野狀態,如果被采用,現任的文、富二人臉往哪放?一旦治河成功,功勞算是誰的?
賈和陳立即就有了東山再起的聲望。
圍繞著最後利益歸屬的問題,巨大的水災危害變次要了。雙方都用盡了手段,來打壓反對對方的方案,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敵人的意圖得逞。最先發難的人是賈昌朝。
賈昌朝的資歷很高,在慶歷年間從右諫議大夫、禦史中丞,一路升上了參知政事,再到樞密使。直到新政開始,才被範仲淹、歐陽修趕出朝廷,也就在那時和富弼結成了冤家。這時他的運氣非常好,本來國家重大決策,大臣們除了寫奏章,搞辯論之外,就再沒有別的辦法了。可是機會突然降臨,讓他能使盤外招了。
事情發生在那一年的春節時。宋朝的至和三年(即嘉祐元年,公元1056年)。正月初一,是一年中的大日子,這一天百官齊集大殿,盛裝排列,慶賀元日大朝會。誰也沒有料到,就這在這個時刻,出大事了。
只見兩邊的內侍把殿上的幃簾卷起,露出了簾後的皇帝,大家正要參拜,突然看見皇帝的頭向一側歪倒,隨即整個人都倒了下去,皇帝昏倒了!
禦階上的簾幕立即又拉了起來,裏邊人影晃動,一陣忙亂。下邊的百官們驚慌騷動,都不知道皇帝到底怎樣了。直到好一會兒後,簾幕重新拉開,大家又看到了熟悉的仁宗皇帝,他又能坐直了身子,與大家遙遙相對。
當天大臣們勉強壓住心裏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它是怎樣興旺的,又是怎樣衰敗的。針對於這時,矛盾和變數就都集中在了至和、嘉祐年間(公元1054-1063年)。這段光陰,是北宋史上罕見的國泰民安、歲月平和的年代,它讓後世人不斷地追憶懷念,恨不能穿越時空,永遠停留在那時。
中國人印象裏名人輩出,繁華似錦,悠游享樂的歲月,指的就是這時。精確計算,狄青升為樞密使,就是在這前一年。之後好事繼續上演,兩個月後,最牛最強硬的言官唐介也回京了,他仍舊擔任禦史。一切的跡象都表明,仁宗皇帝想再次振作,讓國家在災難不斷,反叛不斷的局面裏興旺起來。
這多好,可惜天不從人願,趙禎的悲哀突然降臨,他最心愛的人死了。皇祐六年(公元1054年)正月初八,張貴妃暴病身亡,年僅31歲。從這時起,仁宗皇帝的神智和身體都大受打擊,他承受不了心愛之人的離去,逐漸變得精神恍惚,沈默不語。
歷史到了這一步,史書上的記載就變得非常妙微,作為現代人和作為宋朝人,就有了本質上的區別。說宋朝的官場,張貴妃之死,讓他們非常高興。我沒有誇張,說的不是特指包拯在內的言官系統,指的就是宋朝的全體官場。
張貴妃之死,讓所謂的張氏集團驟然崩潰,沒有了枕頭風,看看張堯佐、文彥博之流還怎麽升官發財,屍位素餐。這真是大快人心,從此世界又變得公正了!至於皇帝本人的感覺如何嘛,就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了,在所有用儒家學說培養起來的官員的認知系統裏,人活著,有“禮”這種法規來規範著,人死了,同樣也有各種相應的標準去埋。
悲傷?那好辦,您可以用輟朝了,成服了,追贈了之類的辦法來表現。一切都有制度,保準您生榮死哀,風光體面。
於是他們就憤怒了,真是搞不懂,皇帝怎麽能這樣出格呢?!趙禎給自己的心愛的女人的出殯禮儀定在了最高規格上。
居然是以皇後之禮殯葬!
嚴格說來,他這樣做是有前科的。當年被他廢掉的郭皇後暴死,他也以皇後之禮發送,完全不顧剛娶進門的曹皇後是什麽感想。可那時情有可原,畢竟郭氏曾經母儀天下,除去“耳光門”事件外,沒有任何出錯的地方。這時的張氏完全不能等同,一介貴妃而已,並且時常幹政,受賄的醜聞都牽扯到了當時的宰相加禦史中丞等等等等一大堆高官。
還有她不當宰執死不甘心的伯父。這樣的女人,不打進冷宮都是便宜了,憑什麽再追封成皇後?
趙禎不管這些,不管誰反對,他一意孤行。在張氏死後的第四天,追賜其為“溫成”皇後,在皇儀殿為其舉喪,輟朝七日,天下禁樂一月,他本人親自成服,到了發喪的正月二十日,率領文武百官,護送靈位出宮,進奉先寺。
這一切的規格,是無可挑剔的皇後喪儀,說句實話,就連當年他的養母劉娥皇太後都沒能享受著。本來註定了只能給一個女人預備著,就是現東宮之主,曹皇後。可是她又消失了,歷史裏沒有她這時的記載。這位賢德倒成了習慣的女士繼續沈默。可她應有的權力自然有別人為她維護。
維護行動分為喪前和喪中。
喪前時,為了皇後的頭銜,整個禦史臺在現任中丞孫抃的率領下全體出戰,和皇上鬧得你死我活。半點都沒有誇張,因為事後皇帝沒妥協,他們真的全體辭職,撂挑子不幹了。
喪中時對抗進入高潮,就在舉哀的最重要時段,為死者正名,讀哀冊時,出了大婁子。原先指定的樞密副使孫沔突然放下了哀冊,說:“當年章穆皇後葬禮,是由兩制官(翰林學士、知制誥)讀哀冊。現在溫成皇後是追封的,反要兩府大臣行事。這與禮不合,臣拒絕讀冊。”
事發突然,皇上和大臣們都楞住了。這個孫沔是狄青南方平叛時的副手,很聽話的一個人,尤其是剛剛提拔上來,正應該百依百順報答皇恩的,怎麽會突然間翻臉?
趙禎驚怒交集,但是為了葬禮順利進行,為了讓心愛的女人得到最後的安慰,他忍住了,反而派人好言相勸,孫愛卿,你就讀了吧。
孫沔大義凜然,說了一句話。“以臣孫沔讀冊則可,以樞密副使讀冊不可!”說完把哀冊往桌子上一放,沒向任何人請示,自己就退了下去。
徹底冷場了。趙禎望著眼前黑麻麻站滿庭院的大臣,只覺得一陣陣的頭暈。他今年45歲了,自13歲登基以來,已經稱帝32年。近半甲子的光陰裏,可以說對臣子們超級仁慈。他曾經在後花苑裏游玩,嬪妃雲集,侍者成群,他邊走邊頻頻回顧,像是尋找什麽,卻始終沒說出口。直到回到宮裏,才急匆匆地說取水來,這一路快渴死了。
嬪妃們很不解,官家為何不在外面要水,弄得渴成這樣?
他苦笑了一下,說回頭了好幾次,都沒看見隨侍奉水的人。如果當時要水,管事的人豈不要受現難?所以忍一下吧,直到回到宮裏。
更有一次,他半夜忽然想吃燒羊肉,想了又想,還是硬壓了下去。旁邊人問為什麽,他說,一旦他想吃,就會變成慣例,每天晚上禦廚房裏都會殺羊準備。天天殺生害命,於心何忍?
這樣的事很多,對眼前這些大臣們,他更加是輕拿輕放,平時的俸祿厚上加厚就不用說了,就算是犯了大錯,也沒有一棒子打死,永世不得翻身的例子。這樣的好,為什麽就換不回來些許的同情和理解呢?
近在咫尺的這個女人,不管她之前做過怎樣沒有分寸的事,她都陪著自己度過了之前戰爭動蕩,反叛不斷,黨爭煩人的日子。大臣們,你們道貌岸然、聖人嘴臉,難道身上就真的一點汙點都沒有嗎?拋開平日裏工作之餘到各處勾欄裏公然鬼混,其他的醜行更是數不勝數。
就以孫沔你為論,就不是個好東西。
孫沔貪財好色。按說只要是男人,就沒有不好這兩樣的,可像他這樣出格的也實在不多。總體來說,他做到了到處好色,隨地發財,走一路貪一路,從沒有落空的時候。
先說財,他在並州當官時,衙門裏的吏卒們時常出公差,四面八方,跑得超勤快。卻不是為了公務,是拿著朝廷的旅差費,給孫沔販運紗、絹、絲綢、紙還有藥品。這很讓人討厭,不過是當時的風氣,幾乎每個官員都搞這樣的把戲。
同時過百萬的禁軍、廂軍,各衙門的小吏衙役們也就都有了營生,不至於太閑了。
上面的是通例,下面就刺激了。孫沔貪財時是兇狠型的,只要擋了他的財路,不管是誰,都小心著家破人亡。他在杭州當官時有兩件事,很有代表性。
首先是繼續做買賣,孫沔親自出馬,和一個姓鄭的蕭山人談紗的價錢。鄭某一時不識官商真面目,出的價很高,而且不還價。孫沔只好懷恨出門,越想越氣,決定來個狠的。他派人去查鄭某的案底,辛勤查賬之後,果然查到這人偷漏了稅。
把柄在手,價錢好說。可惜鄭某把事兒看得太輕了,孫沔要他的紗,更要他的命,一點偷稅的勾當,就把他發配到了別州,家產全部充公!
這還是勉強說過去的事,畢竟鄭某自己手腳不幹凈,給孫沔留下了整人的理由。下一件事,就純粹是惡人本性,卑劣的畜生行為了。
杭州自古繁華,地傑人靈之外,還相當的有錢,民間總有些稀奇古怪的寶貝偶爾曝光。杭州市民許明就藏有100顆成色極好,渾圓碩大的珍珠,以及一幅郭虔暉所畫的《鷹圖》。地道的奇珍加古董,讓懂行的孫沔大流口水。為了得到這兩樣東西,孫沔大動了一番腦筋,想出了一個層次分明,超級混蛋的計策。
東西有兩樣,要各個擊破。謹防許明一時沖動,把寶貝毀了,來個玉石俱焚。他由自己的小舅子出面,先去買珍珠。100顆罕見的大珍珠,他出價32000錢,也就是320貫!幾乎連一顆珍珠都夠戧買下來。但是竟然成交了。
這就是手段的高明。孫沔摸準了許明的心理,許明愛珍珠,更愛《鷹圖》,總想著花些代價把瘟神打發走,所以對珍珠就不會認真。
珍珠之後,《鷹圖》就更成了許明的命根子,孫沔知道得玩狠的了。現在請朋友們掩卷默想,要用什麽樣的手段,才能讓許明乖乖地交出寶貝,不得不屈服呢?
千年之後,都覺得匪夷所思。孫沔居然查到了許明小時候有個乳名,叫“大王兒”。這就是罪,一介平民,僭越稱王,你想造反吧!
許明被刺配充軍,《鷹圖》順利落到孫沔手中。許明直到孫沔調離杭州之後,才在營牢裏自斷一臂到提點刑獄使司喊冤,得到釋放。
以上是孫沔的貪財事例,下面看他的好色。
孫沔之好色,達到了兼收並儲,來者不拒的程度。具體的表現就是無論是良家婦女,還是軍營官妓,只要他看上了,就在劫難逃,終究到手。
他在處州當官時,某次外出游玩,偶遇一位名叫白牡丹的女子,突然心動,不可抑制,於是誘(史書原字)回官舍,如此這般。這是第一件,第二件發生在並州,他在上任的路上,居然公開接收妓女一路同行。
以上考慮到被害方的身份,妓女,還有白牡丹這個名字就不是正當職業者,孫沔的行為只能歸納到行為不端上,小小的風流罪過。那麽請看下一例。它也發生在風景如畫的杭州。
杭州自古多美女,西湖邊上總關情。孫沔曾經日夜都在那裏流連。結果他就看到了一位姓趙的超級美女。可惜名花有主了,她許配給了一個叫莘旦的人。孫沔開動腦筋,要怎樣才能不合理但絕對合法的把趙美女據為己有呢?
辦法永遠都會有的,只要你有權力和欲望。孫沔先從莘旦的家人下手,他借口莘旦的母親與和尚私通,把她抓到官府。又指派官妓把趙美女的媽媽看住,另換一套面目,充當救命恩人,把趙MM帶走,從此日夜廝守……這就是在張貴妃葬禮上大義凜然,主執正義的樞密副使孫沔孫大人的真實本色。
這樣的人居然能位極人臣,還動輒以仁義道德自稱,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。其實也不止是他,全宋朝官場的大臣們,幾乎全體手腳都不幹凈。就以這次葬禮風波為局限,把出風頭的幾位都詳述一遍,就可以看到盛世間的士大夫一族是怎樣的嘴臉了。
下一位出場的人是宰相陳執中。前面說過,龐籍下野之後,梁適升相,但他沒有資格做獨相,很快皇上的老師、恩人陳執中回朝,分了他一杯羹。這時孫沔突然當眾秀道德,撂了挑子,危難中陳執中頂了上來,堅決支持皇帝。
樞密副使不讀哀冊,那麽宰相來讀。陳執中讓張貴妃的葬禮驟然升格,比之前的待遇更高了。葬禮圓滿結束,皇帝對恩師充滿了感激之情,大臣們恨不得罵死這個老牌的墻頭草。
這是士大夫之間的仇視,作為現代人,可以忽略,因為陳執中畢竟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,按照宋朝的為官之道做人。我們所要看的,是他作為一個“人”,做出了什麽樣的勾當。
半年之後,他家裏出了件事。官方資料記載,是死了一個婢女,名叫迎兒。遍體鱗傷,體無完膚,開封府調查,是被活生生打死的。案發過程,有兩個說法。一,是陳執中親自動手,把婢女打死;二,是他一向酷虐的愛妾張氏毆打至死。
官方結論,不管是哪一種,陳執中都有不可推卸的現任。
還有另一個版本的記載,出自司馬光的私人筆記《涑水記聞》,死的不是一個婢女,而是三個。迎兒當年只有13歲,只是個女童而已,不知犯了什麽過錯,在張氏的鼓動下,陳執中親自動手,毒打多次,寒冬天氣裏,赤裸捆綁,關在黑屋子裏,直至凍餓而死。另兩個女婢一個叫海棠,另一個不知名,海棠被打死,無名的那個被剪成禿發,自己上了吊。
這是堂堂宰相府,知禮讀書家的做的事嗎?!陳執中對外恭謙禮讓,對誰都客客氣氣,想不到背地裏居然這樣殘忍刻毒!
事情曝光了,陳執中被禦史臺彈劾,停職回家待罪。從當時和現在人的普遍意識裏,他這就算完蛋了。想想看在宋朝的仁宗年間,居然出了這樣的事,除了法辦之外,還有別的答案嗎?結果是有。那是個封建年代,人和人就是不平等的,現代的人權意識,在那裏沒有市場。
哪怕是仁宗皇帝再仁慈,也沒法把一屆宰相和幾個丫鬟使女的性命等同起來。他猶豫,這只是私事,最多不過是醜聞,難道就此罷免老恩師,甚至法辦他嗎?
他的這種猶豫,直接導致了司法部門對陳執中案件的審理力度。盡管禦史臺全體出動,不斷彈劾,陳執中的宰相頭銜巋然不動。直到仁宗朝第一位吵架王、彈劾王歐陽修回京。
慶歷年間被貶到外地的大才子歐陽修終於回來了,他的職務被安排到一個非常對口,非常稱職的地方,是兩制官裏的翰林學士。清閑又富貴,可他待不住。第一時間地沖進了漩渦,不遺餘力地打壓陳執中,不把這個貌似忠厚,極端無恥的斯文敗類打倒鬥臭,他誓不罷休!
至於為什麽這麽沖動,他自己知道,全宋朝也都知道。那涉及到另一個巨型醜聞,間接地就由陳執中制造。
慶歷新政時歐陽修比範仲淹等主角還要出彩,他旋風腿沖天炮打遍宋朝每一個角落,讓幾乎全體官員都灰頭土臉貼上小人的標簽。這樣做是有報應的,牛人出牛事,仁宗朝、甚至北宋第一醜聞就落在他的身上。
事情是這樣的,歐陽修的二妹夫早死,妹妹帶著女兒張氏到他家生活。歐陽修把外甥女養大成人,嫁給了自己的遠房侄子。可是他的教育力度明顯不夠,這位張氏女孩兒有個壞習慣,她喜歡外遇,和丈夫衙門裏的辦事人員有了暧昧關系。事發之後,由當時的開封府尹楊日嚴辦理。
楊日嚴在歷史裏籍籍無名,在歐陽修的心裏也就沒了印象。他狠扁過的人實在太多了,數都數不過來。這位楊先生曾經在益州任上貪汙瀆職,被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彈劾丟官。有怨報怨,有仇報仇,本來是小一輩的齷齪事,竟然聯系到了老一輩的歐陽修身上。
審理報告上說,張氏供認,當年在歐陽修的府上,她和舅舅通奸,而且有銀錢往來。此報告一公布,天下立即大嘩。天哪,這是亂倫,最讓人不齒,最惡心的一種醜事,居然發生在了當代才子之冠的歐陽修身上!
會是真的嗎?普天下的人都在問,官場上卻一致認定。真的。理由有二,第一,歐陽修有前科,這人風流好色,早年時就和官妓鬼混,留下了好多精妙絕倫的詩詞,他推都推不脫;第二,他變賣了張家的宅院,錢都歸為己有。這有契約為證,根本無處抵賴。
在當時,輿論說什麽的都有。有認為歐陽修被陷害,這是打擊報覆。不能說有銀錢往來就是通奸吧?親戚家互相借貸,這再正常不過了。都是楊日嚴這小人在從中搞事。另一種占絕大多數的說法是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,種種跡象表明,歐陽修就是個亂倫犯!
結果他就被貶出京師,外地反省了。要指出的事,那時的宰相就是陳執中,倒修事件中,他最差也是個默許者,所以歐陽修把他恨得死死的。這時醜聞輪流轉,今年到陳家,還不快意報覆?
歐陽修出手,是北宋仁宗年間最可怕的彈劾武器,堪稱戰無不勝,彈無不倒。從戰績來說,別說是軟柿子陳執中,就連名垂千古,鐵臉無情的包拯,都不在話下。
陳執中倒了,他熬過了整個禦史臺的狂轟亂炸,連禦史中丞孫抃為了他辭職不幹,要同歸於盡都安然無事,可是歐陽修一到,立即被趕出京城,到亳州去反省思過。
事情到這裏可以暫時告一段落。總結一下,在一般的史書中,這段時光裏宋朝發生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瑣事,沒什麽需要重視的,也沒法歸納出什麽。緊接著它就進入到了至和、嘉祐年間(1054-1063年),那時就更太平,更祥和,更瑣碎了。根本沒法整體說事。
但是仔細研究,我發現不盡然。上面所說的這幾件事,正是宋朝,至少是仁宗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。仁宗朝在此之前,盡管外患內亂不斷,可是在趙禎的領導下,一切都平穩有序。在張貴妃死後,趙禎的心靈和身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,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施政綱領,還有領導力度。
宋朝開始變樣了。
說張貴妃之死,本是一件小事,除了生死兩皇後的名分很重疊,對曹皇後一再地輕視不敬之外,還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嗎?有的,自古以來,領導人的配偶對領導人的影響非常巨大,連帶著對國家的運作也有波及。遠的例子,比如唐高宗李治,如果他的身體一直健康,怎麽輪到武則天批奏章,管國事?近的說劉娥,趙恒晚年神智昏亂,沒法辦公,她才走上了前臺。再近些說慈禧,她的丈夫也是病死得早,兒子還太小,才輪到她當政。
綜上所述,已經很明確了。如果這幾位女強人的丈夫一直健康正常,她們根本沒有走出後宮,打家劫舍的機會。證據就是她們丈夫得病之前,她們沒一個敢挑事的。
具體到趙禎的身上,就是張貴妃死了,他必須得找新的女人。這不僅是生活的需要,更是工作的需要。他得給宋朝的百年基業生出個繼承人來。於是女人多多選,出現了10位得寵的嬪妃,號稱“十閣”。10個啊,這樣的工作力度,讓趙禎很快出現了健康問題。
先是無精打采,漸漸地病情加重,突然間昏迷不醒,長達3天。之後健康每況愈下,再也沒有振作起來。這樣導致了兩個後果。
1,傳說中的盛世出現了。國家隨遇而安,官員隨國而安,和他的身體一樣,平穩高於一切。不管出於怎樣的原因,做到了與民休息;
2,傳說中的名臣出現了。皇帝病倒,國家還得有人管理,一大批的名臣冒了出來,他們既要照顧好皇帝,又管理好國家,這讓所有朝代的臣子們欽佩,造就他們不滅的英名傳奇。
具體的發展過程,就從陳執中下課開始。他和梁適都走人,中書省大換血,上任的是文彥博和富弼。其中的富弼和稍後上任的權禦史中丞包拯、任經筳侍講的大儒胡瑗,以及翰林學士歐陽修,並稱為“四真”。即富弼是真宰相、歐陽修是真學士、包拯是真禦史、胡瑗是真先生。
至於文彥博,誰讓他的仕途那麽悠長,中間起伏不定,到評定四真的時候,他又潛水了,頭銜被暫時剝奪。
四真當朝,是宋史裏少見的盛世傳說,被後世一再傳頌,那麽就從他們說起吧,看看這段時光都發生過什麽事,誰做了什麽。四人之中,胡瑗首先剔除在外。這位真先生是儒學宗師,除了學問高深之外,最讓人敬佩的就是道德隆重。人家從來不趁著和皇上挨得近,就什麽都講,什麽都摻和。
於是經書之外,沒有天地。胡瑗獨善其身。
包拯暫時也沒有戲份出場,他之前彈劾張堯佐用力過猛,還在修養覆原中。餘下的就只有富弼、文彥博、歐陽修了。這三個人一貫活在風口浪尖上,可惜富弼也要除去,他真的成了仁宗朝的“真宰相”了。他創造了一個紀錄。
高潔無瑕,片塵不染。終其一生,再沒有任何人彈劾他。
這真是破天荒頭一個,連範仲淹都做不到。其原因是什麽呢,此人變了。被夏竦的謠言擊中,貶出開封之後,富弼的心靈起了極大的變異,讓當年那個為國為民熱血沸騰,與契丹交涉不惜性命,談改革不顧身家的真漢子變成了宋朝最經典的執政官,成為“真宰相”。
這個心靈轉變,除了悲哀,或者成熟了、腐爛了之類的評語之外,其轉變的原因、過程,都足以成了宋朝不斷沒落,走向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那個冬天的縮影。帝國之亡,實亡於人心之沒落。
說得遠了些,五人中只剩下了歐陽修和文彥博。這兩個人都是新回京師,能力和風格讓他們立即就成為風雲人物,其開端就是困擾了宋朝快八年的黃河水災。
八年前黃河改道,按中國5000年裏只有8次的概率,可以說是近千年一遇的大災了。面對滔天的洪水,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,還有巨大的損失數字,宋朝的舉措是相當認真的。
前面說過,兩位前宰相賈昌朝、丁度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。如賈氏的恢覆故道,商胡潰堤,就在商胡覆原;丁氏的從長計議,先疏通河水,看準流向之後再動手的緩期救災。怎樣決策,慎之又慎,認真的程度達到了連續思考了4年。
4年後,公元1051年七月,黃河在大名府館陶縣郭固口又決堤了。
這次決堤就像是得了癌癥之後又發了次小感冒。盡管癌癥很要命,可是感冒來得更現實,讓人沒法不先治它。5個月之後,郭固口合攏,但是僅僅限於合攏。水道內淤泥堆積,越來越厚,水面被擡高,隨時都有漫過堤壩,再次崩潰的危險。
說到這裏,就讓人奇怪了。宋朝是中國歷代最有錢的王朝,就以賈昌朝恢覆故道的辦法,號稱最廢錢費力,也不過就是1000萬貫錢,10萬民夫而已。參考一下歷次戰爭的花費,就該知道,這不過是宋朝的九牛一毛。那麽拖來拖去的,到底因為什麽?
謎底還得再等一會兒揭開。進入至和年間了,文彥博和富弼當上了宰相,這兩個人不管真實面目與傳說中有多大的差距,為國為民的好心腸還是有的。他們廣泛征集意見,整理出了一個新辦法。據專家判斷,一旦實施,就能以最小的工作量達到最完美的治水效果。
――六塔河方案出籠。
六塔河,在河北省清豐縣的六塔鎮,與黃河相通,卻不入海。具體的辦法是,把六塔河的河面河道加寬挖深,來容納黃河泛濫的洪水,這樣上游的商胡地段就會得到緩解。水流減緩之後,商胡的崩潰點就可以相當容易地塞住,同時約束河水按故道流淌,進入大海。
提出這個方案的是宋朝的河渠司主管李仲昌。從身份上講,這是位專職專管的治水專業人員,說的話應該靠譜。從純技術上分析,也很有道理。以六塔河分水,可以讓商胡口的決堤處減緩災情,容易堵塞。尤其是一旦成功之後,六塔河的後期作用更是巨大。
它可以成為黃河的永久性分水道,不管在什麽時候,都能保證黃河的崩潰系數維持在之前歷代最低的程度。多好的辦法,立即就把文彥博和富弼給迷住了。他們聯名上報給皇帝,請批準,立即實施吧。
且慢,歐陽修有話說。
新任的翰林學士看上去義憤填膺,心裏有好多的話,都快把他憋爆炸了。他一口氣寫了幾千個字的奏章,把前面提出的3種治河方案都批得體無完膚。
第一,關於賈昌朝的恢覆故道,歐陽修指出,也不想想為什麽近幾十年來河患不斷?就在於故道泥沙淤積,已經積重難返,根本就不可能再恢覆了。一定要逆天行事,難道與天鬥,真的其樂無窮?
第二,關於丁度的從長計議,就是宋朝版的官員不作為罪行。從長計議,8年了夠長不?你有什麽計議結果請盡快出現,難道國計民生的重要,都維系在您不定時短路的腦子?
第三,六塔河計劃。這是最讓歐陽修不堪忍受的,他實在是懷疑這個世界是怎麽了,難道一個個國家大臣都成了白癡加廢物?六塔河,只是一條40步寬的州縣級河流,它能有多大的容水量,想讓它給中國北方第一大河減水……你們的腦子進水了吧?!或許每個腦子註水100噸,黃河就安靜了!
綜上所述,每一條方案都不成立。歐陽修在憤怒之餘,也提出了自己的辦法。他建議派真正懂行的水利大臣到黃河的下游去,別再只把目光盯在商胡、郭固口等上游危險地段。把黃河的入海道路修好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。
水往東流,渠成自暢。這才是根本正路!
又一個方案產生,歐陽修把整個朝廷嚇了一大跳之後,又把希望給了他們。平心而論,他說得都在理,尤其是關於六塔河的分析。無論如何,40步寬的河面就決定了方案的先天不足。
那是給中原第一大河減水!
從理論上講,只要六塔河的容積不夠,黃河水勢必倒灌回故道,上游的壓力會急劇增加。歐陽修斷言,那時上游必潰。
奏章交了上去,他和全天下人開始了等待。強調一下,這就是歐陽修的力量,他的文章在年輕時代就風行全國,20多年以後,已經是宋朝當時公認的文學泰鬥。天下第一大家,隨便寫點什麽都是萬眾矚目,這種影響力誰敢忽視?
但真就被忽視了。歐陽修怎麽也搞不懂,無論是治河的見解,還是文字的功力,還有他和富弼的交情,都註定了他將扭轉治河事件的乾坤,可偏偏就被扔進了廢紙縷裏,沒人去看。
李仲昌的六塔河計劃被提上日程,變成了治河主旋律。
歐陽修再一次失敗了,他像慣例一樣的被主流官場所拋棄。這種遭遇從一些角度上看,是很好玩、很可笑的,他怎麽總是出醜啊,幹生氣沒辦法。可換一種角度來看,就會別有一番感觸。這件事起碼潛藏著兩個真相。
第一,歷盡官場風霜,唯一沒有變的人只有歐陽修。以還活著的慶歷新政的“君子黨”為限,富弼變了,韓琦變了,那些曾經激揚奮發的青年館閣人員更是找不到蹤影。只有歐陽修以前什麽樣,現在還什麽樣。這讓他繼續在官場上出醜,總是當異類。
可“道之所在,雖千萬人吾往矣。”他堅守著從青少年時起就抱定的信念,雖然迂腐,哪怕不合時宜,他在物欲橫流的官場上永遠都保持著一個書生的本色,從來都只做他自己。這難道不是極端難能可貴的嗎?
第二,他這次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。治河,至少在古代,從來都不是一件民生工程,而是一種政府工程。歐陽修與慶歷故人們漸行漸遠,不與同流,屬於無黨派人士了,那麽自然就不會再有人重視他的意見。
三種意見,哪種都有幕後的支持者。賈昌朝的背後是陳執中,李仲昌的背後是文彥博和富弼。丁度的稍好些,因為他實際上根本就沒提出具體辦法。
這樣一件大工程,在誰的治下成功,都會變成他巨大的政治資本。就比如賈昌朝的恢覆故道法,他和陳執中都處在下野狀態,如果被采用,現任的文、富二人臉往哪放?一旦治河成功,功勞算是誰的?
賈和陳立即就有了東山再起的聲望。
圍繞著最後利益歸屬的問題,巨大的水災危害變次要了。雙方都用盡了手段,來打壓反對對方的方案,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敵人的意圖得逞。最先發難的人是賈昌朝。
賈昌朝的資歷很高,在慶歷年間從右諫議大夫、禦史中丞,一路升上了參知政事,再到樞密使。直到新政開始,才被範仲淹、歐陽修趕出朝廷,也就在那時和富弼結成了冤家。這時他的運氣非常好,本來國家重大決策,大臣們除了寫奏章,搞辯論之外,就再沒有別的辦法了。可是機會突然降臨,讓他能使盤外招了。
事情發生在那一年的春節時。宋朝的至和三年(即嘉祐元年,公元1056年)。正月初一,是一年中的大日子,這一天百官齊集大殿,盛裝排列,慶賀元日大朝會。誰也沒有料到,就這在這個時刻,出大事了。
只見兩邊的內侍把殿上的幃簾卷起,露出了簾後的皇帝,大家正要參拜,突然看見皇帝的頭向一側歪倒,隨即整個人都倒了下去,皇帝昏倒了!
禦階上的簾幕立即又拉了起來,裏邊人影晃動,一陣忙亂。下邊的百官們驚慌騷動,都不知道皇帝到底怎樣了。直到好一會兒後,簾幕重新拉開,大家又看到了熟悉的仁宗皇帝,他又能坐直了身子,與大家遙遙相對。
當天大臣們勉強壓住心裏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